学科美育具有学科性和审美性双重性质,其发生机制必然是美育一般原理与课程教学理论的双向建构,具体可以从具身学习体验、主客体互动、艺术审美感知、审美意象整合等方面进行探索
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学科美育由此成为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途径。学科美育兼具教育学和美学的双重语境,肩负着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加强美育工作的使命。作为教育方法论革新,它通过学科知识载体的审美转化和教学的艺术化,构建“以美启智”的教学范式;作为美育实施路径的创新,它突破传统艺术教育的局限,以知识、认知、实践审美化构建全域审美教育体系。目前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前者,对学科美育缺乏系统研究,实践也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因此,构建科学的审美发生机制,探索普适路径已刻不容缓。
学科美育具有学科性和审美性双重性质,其发生机制必然是美育一般原理与课程教学理论的双向建构,具体可以从具身学习体验、主客体互动、艺术审美感知、审美意象整合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客观的审美过程,往往是四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身学习体验机制
体验是人理解世界、确证自我的重要方式,人的情感发展和知识内化均离不开人的经验。人借助身体的各种功能认识世界,从情绪到情感,从感性到理性,是逐步成长的复杂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其大脑的发展和认知系统的完善,都离不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借助生动的审美体验、运动体验、生活体验等,儿童的内心世界不断丰富。
根据主客体互动学习机制原理,要在学生身上引发高阶审美,就必须创设学生能够具身体验的学习空间。这就类似于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如果作品能触发欣赏者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就更易使欣赏者产生审美体验,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得到滋养。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美育,也遵循这一原理。各学科都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当学生与学习对象发生深入的内在交流,学科美育就会真正发生。此外,学生的审美体验还来自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当学生在学科探索中取得新的进步并被肯定激励时,就会把学习过程和成果作为审美对象,产生强大的自我效能感,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主客互动机制
教学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复杂互动的过程。主客互动机制是指促进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学科知识或知识情境)相互作用而生成高级审美意象、产生审美体验的内在发生机制。美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能够在各学科中彰显美所体现的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在教育活动中,人与自然、社会确立交往关系,促进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相互依存。教学活动成为审美活动,能让人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高尚、美好的欲望,开阔视野,领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本质力量。这是一个审美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
主客互动机制类似于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是一个闭环的学习系统,学生与学习内容反复双向作用,最终形成深度审美理解。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学习内容,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情感与学习内容深度互动,改变自身的知情意水平,重新审视学习内容,形成深度的学习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此,学生与学习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相互促进,这就是主客体契通机制在发挥作用。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认知或情感水平与学习对象所承载的更高层次认知或情感目标之间的差异,有意识地营造审美情境,让主客体契通机制真正发生,促进学生形成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
艺术审美感知机制
艺术是人类各种审美形态中最典型的代表,学科美育的发生离不开艺术审美感知机制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培养艺术情趣,增强艺术感受力,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艺术审美感知机制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双向影响的过程,伴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对艺术作品理解的加深。
在艺术欣赏中,学生带着自己的艺术观念和素养进行审美活动,建立个性化的审美理解。同时,学生感受艺术作品外源性的形象呈现,进行审美观照并产生审美意象。艺术欣赏中审美意象的产生伴随着形象直观、艺术想象、文化理解和艺术创造,是个体性、情感性、文化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学科美育要重视艺术审美感知机制的运用,让学生完整经历对学习对象的审美过程,并产生审美高峰体验。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结构、规律,教师可以用富有形式美的简洁符号表达出来,运用艺术审美的原理来解读,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惊奇和探究欲望。教师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设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学习场景,实现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沉浸式体验,为学生学习创造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
审美意象整合机制
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客观审美对象所形成的情理结合的主观意象。审美意象包含着对物理层面形式的把握,也包含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入。教学作为审美活动,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整合机制揭示了,人类如何将混沌的世界经验转化为富有意义的审美对象。审美意象的产生建立在情感投入、问题澄明、价值理解之上,是付出巨大努力反复探索取得进展之后产生的心理愉悦。
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感觉活动、知觉活动、情感反应和认识加工活动都体现出了多模性质及整合特点。审美意象整合机制是一个感知、情感、想象和文化经验等多元素协同,整体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发生机制,具有整体性和创造性。审美意象的整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审美体验,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审美元素,通过实验、观察、实践,包括运用必要的智能设备,使学生看到物理世界存在的规律美、造型美、结构美,进而产生惊奇感,充分激活想象力。审美意象整合机制对教学方向提出要求:从教学组织上体现为知识结构化呈现、问题情境化设计、学习项目化组织、评价整体化实施;从教学设计立意上体现为认知、情感、价值的整体性观照;从教学评价上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4日 第06版
作者:马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