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把草+一团线=?突泉县这个小村的“指尖经济”很“靓”!

时间: 2025-04-10 17:04:00

走进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水泉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凤华,正忙着为学员讲解草编的编织手法、色彩搭配等基本技巧。看似寻常的长纤维高粱草,通过在指尖捏揉翻折,后再经盘绕、缠结等工序,转眼间变成一把把实用的锅刷。


草编培训班


李凤华是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突泉县“晓景”式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突泉县草编人走出了一条“传承+致富”的新路子。


学员展示草编成果


“刚开始,我把想学草编的姐妹叫到家里来,手把手地教她们编,草和线都由我来出,编出来的合格草编产品直接回收。”李凤华说。


李凤华教授草编技艺


得知草编效益越来越好,李凤华越发觉得非遗传承不能“单打独斗”,便在2021年成立了水泉镇巧手工艺坊,帮助周边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掌握一技之长。


李凤华在草编培训班上讲课


如今,怎么样让传统的草编技艺与时俱进,是李凤华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国潮文化流行,手工笤帚饰品又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小笤帚与彩线编织成的“福”“喜”“吉”等字相得益彰,整体造型奇特精巧,变成了实用与观赏兼具的艺术品,产品受众越来越年轻化,古老的手艺越来越有活力。目前,她的草编制品远销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等地,也因绿色环保无污染,深受消费者喜爱。




草编作品


“不少老一辈村民来我的工作坊参观后,回去又把早年丢下的手工草编技艺重新捡了起来。”李凤华说,“一步步传承下去,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从一位普通农民到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独自一人探索市场到带着众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李凤华靠着一把高粱草和一团线,带领乡亲们编织出幸福,也编织出了财富。



图文:曾令刚

编辑:张伟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