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谈“争先”系列报道
李建军:让每朵金银花都绽放出富民的芬芳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自幼时起,我就目睹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因此,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农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何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多贡献?
河南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密集,这一现状虽构成发展的制约因素,却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在“四高四争先”战略指引下,“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尤其是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这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巨大潜力与显著优势所在。

最有价值的论文,就该写在泥土里
无论是面对学生、种植户和加工企业,我从不吝啬对金银花的赞美,古人觉得金银俗气,故而更爱称其为忍冬花,时常在诗词中称赞它的坚韧不拔。
对我个人而言,金银花不仅是我从事科研攻关的方向,也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009年,我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封丘县农村科技研究开发推广中心挂职。当时,号称“金银花之乡”的封丘县南部金银花成片死亡,北部金银花也病病歪歪,一年只开两三茬,平均亩产只有50公斤。种植金银花投入高、产出低,让种植农民伤透了心。

“主栽品种多年不更新换代,已经严重‘老龄化’,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经过深入调研,我开出了“药方”:只有选育抗病良种,再进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封丘金银花才有可能重获生机。
为此,我开始了针对金银花选种育种等研究工作。2015年,金银花新品种“豫金1号”“豫金2号”通过省级鉴定。2023年,“豫金3号”“特蕾1号”获得了我省中药材品种鉴定证书。4个新品种一经问世,就凭着抗病高产优质的出色表现,受到广大花农的欢迎,当年,种植面积超过6300亩。
我时常把这些经历讲述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明白,科研不是“锦上添花”作文章,而是要“雪中送炭”传技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让论文‘写’进泥土里。”
让科技之花结出富民之果
金银花的花期较长,遍布整个雨季。学生们打趣说,李教授工作有“三件套”:实验室的白大褂、田间地头穿胶鞋、出行农户爱布鞋。我觉得这是对自己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的最高级褒扬!

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技术,2020年,我牵头组建了科普志愿服务团队。2021年,我带领团队赴封丘、卫辉、武陟、修武等地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50多次。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在封丘县、修武县等地,我们通过“良种+良法”模式,帮助农户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3万余人致富增收。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不仅要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更要在产业发展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农业科研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加班熬夜,也时常奔走在田间地头,这样的“通勤”旅程注定是充满艰辛的。我时常开导团队的年轻同事:要像金银花一样,既有攀登向上的韧劲,又有芬芳四溢的担当。当前河南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当“四高四争先”的排头兵,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智慧农业等领域持续发力,让科技之花结出富民之果。
李建军事迹简历

李建军,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省优秀新时代宣讲师、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典赞•2021科普中原”人物、河南省优秀工匠人才,2022年度“感动中原”教育人物,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药用植物资源评价、遗传育种与综合开发利用,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3项、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课题11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个、国审林木良种1个,通过省级鉴定新品种13个;获国家教师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参与完成国家中药协会中药材团体标准6项;主编出版专著2部。14个道地药材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50万亩,累计增收收超10亿元,助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