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耕备耕正当时 | 赛罕区:科技赋能 后窑子村胡萝卜铺就乡村致富路

时间: 2025-04-27 10:31:00

4月25日,赛罕区迎来乡村发展新突破——由黄合少镇后窑子村、东五十家村、五犋窑村联合组建的跨村联建联合体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三个村将告别“单打独斗”的传统发展模式,以“抱团发展”的创新路径,全面推进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全新样板。

成立仪式当天,联合体首届会议顺利召开,会议选举产生首届领导班子,并与银行、物流企业、媒体平台及农业龙头企业等15家单位现场签约。至此,“1+2+X”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正式落地。其中,“1”代表核心引领村后窑子村,“2”为协同发展的东五十家村与五犋窑村,“X”则涵盖多元合作主体,通过构建“党建联建、产业联动、资源联享”机制,推动乡村振兴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走进后窑子村的胡萝卜种植基地,智能农机正忙碌作业。凭借先进的导航系统和精准的作业技术,它们能一气呵成地完成起垄、播种、覆土等动作,种出的深达30厘米的种植沟整齐划一,笔直的覆膜垄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这些“钢铁助手”的效率是传统人工的两倍,不仅大幅缩短了春耕时间,还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自2021年起,后窑子村便踏上了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征程。通过流转闲置坡梁旱地发展有机胡萝卜种植,带动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今年,我们全面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能有效保温、保湿,还实现了省水、节水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只需浇一次水,胡萝卜苗就能茁壮成长。”后窑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利俊向记者介绍道。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后窑子村全面推广有机蚯蚓粪肥,从源头提升胡萝卜品质,并减少土壤板结风险,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通过采用“资源——生产——再生”闭环模式,利用保鲜库延长胡萝卜存储周期,错峰上市提升收益。同时,蓄水池与节水灌溉系统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本。

在销售渠道方面,后窑子村实现了线上线下双轨并行。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还借助电商直播带货将胡萝卜销往全国各地,更出口至日本、韩国及欧洲市场。在与顺丰速运的签约仪式上,赵利俊满怀信心地说:“2024年至今,我们通过抖音、快手等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售出了将近70万单。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产销一体化,从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到统一土地流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今天签约后,我相信借助顺丰的空运优势,今年的电商销售额有望突破1.2亿元大关。”

内蒙古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柏茳介绍:“为了确保服务质量,顺丰特别开通了‘助农绿色通道’。一方面,在运费上给予优惠,切实降低农户的运输成本,助力农户增收致富;另一方面,针对后窑子村有机胡萝卜的特性,我们量身定制了‘运输+包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依托顺丰全国航空网络和智能化路由规划,内蒙古周边城市可实现次日达,即使发往远端城市,也能在48小时内将新鲜胡萝卜送达客户手中。”

自2021年以300亩为起点开启规模化种植以来,后窑子村的胡萝卜产业便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过数年的深耕细作和稳步拓展,如今种植规模已大幅跃升至3000亩,实现了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化集群化”的华丽转身,累计带动周边超百名村民稳定就业。在产业的带动下,预计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胡萝卜种植真正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后窑子村模式”成为呼和浩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闪亮名片。

科技赋能春耕备耕,赛罕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随着春耕春种工作的持续推进,赛罕区的智慧农业正朝着高效、优质、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年的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赛罕融媒/郝坤 郝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