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五水环抱的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一片片青青麦田旁,青年入乡集结号吹响了——天津市西青区向高校青年广发英雄帖,邀约年轻人相聚在乡村振兴的火热一线。
台下,坐着来自天津市10余所高校青年代表。西青区区委书记朱财斌说:“乡村田野正是青春奋斗的旷野,希望你们在广阔田野中施展抱负才干,实现人才成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邀请大家来西青,创青‘村’!”西青区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宫璐璐把活力四射的青年群体称为乡村振兴浪潮里最耀眼的“后浪”。她说,这个“村”字,既是乡村的村,更是青春的春。
作为大都市近郊区,近年来西青区城乡融合发展迅速,农村集体经济总量达615.7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连续多年居天津市第一。如今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人才要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了邀请更多青年入乡发展,西青区正式推出青年入乡“四大工程”,即“青创先锋”助力乡村产业发展,“青云助农”赋能乡村品牌建设推广,“青村实训”提供田间地头实战场景,“青润乡土”厚植乡村人文情怀。此次高校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就是列出供需清单,邀请人才到乡村,精准解决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问题,推动青年才智与乡村需求深度对接。
多位乡镇“一把手”化身乡村推介官。“大美辛口,应有尽有!”辛口镇党委书记赵均从远近闻名的土特产“沙窝萝卜”讲到美丽乡村的“六埠之变”,话音一转,他说,“乡村振兴之路绝非坦途,我们依然缺少创新的新路子、金点子,还需为强镇富村注入新动能。”他向青年朋友发出三张“英雄帖”——做产业发展“智囊团”、品牌营销“合伙人”、美丽乡村“传播者”。
张家窝镇党委书记苗洪生也亮出家底,张家窝镇交通便利,也有科技商务区,正在打造城市怀抱里的田园综合体,推动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同时,人才短缺、品牌效益不强、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正在成为发展之困,“我们急需有志之士、有智之士,出点子、开方子”。
“王稳庄镇有万亩绿波荡漾的小站稻田,有科技赋能的智慧农业,还有非遗柳编、高跷空竹等传统文化。”王稳庄镇党委书记张为民承诺,将建立“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利益共享”机制,对优秀青年团队给予技术入股、优先承包经营权等激励。
现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纷纷响应投身乡村振兴的号召,成立了“青创先锋”“青云助农”“青村实训”“青润乡土”突击队。天津理工大学学生代表向高校青年发出“青春建功乡村振兴”的倡议。
团天津市委副书记席一政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青年人才的智力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看到这么多年轻的身影,天津市开心家庭农场董事长、辛口镇大沙沃村返乡创业大学生代表吕欣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10年来,这个姑娘从一个“分不清秧苗和杂草的农业小白”,成长为天津首个在盐碱地上种出蓝莓的致富带头人,她不仅创立了“蓝妹妹”蓝莓种植品牌,还自主研发土地“智慧大脑”平台,带动了8000多人次就业。
父母辛苦种了一辈子地,她清楚,乡村要发展,必须靠科技,走智慧农业之路,而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的宏大命题,值得每一名青年去探索。”她说。
这是一场青春、知识与希望对乡村的再投资,更是绿水、青山与沃土对青年的再培养。宫璐璐说:“我们相信,青年将振兴乡村,乡村将托举青年。”
此次推出的创青“村”四大工程,致力于打造“智库赋能+场景实践”的校地合作新模式,链接产学研资源,形成“乡村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落地-反馈优化”的可持续合作范式,实现共需共创共赢;同时打通青年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互促渠道,让人才从“走进来”到“留下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