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法院传真 | 赣州赣县区法院 融客家文化于基层治理

时间: 2025-04-15 15:16:00

来源:【中国审判】

点击上方“中国审判”可以订阅哦!

文 | 龚享福 林辉明 陈小丽

“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我身心受创,十分感谢法院和调解员积极做工作,不仅帮助我及时拿到了赔偿款,还帮我纾解了情绪。”日前,受害人艾某收到赔偿款后,向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法院法官由衷地表示感谢。

江西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近年来,赣县区法院将“唯实求真”的寻乌调查精神同弘扬客家文化相融合,推动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解决,打造多元解纷新“枫”景。

“圩日”调解

“审一个,带一片”

赣县区三溪乡“圩日”当天,乡里广场的大榕树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快滴子、快滴子(快点儿,当地方言),法院开庭喽!”吸引村民们前来赶圩的,除了特色小吃和新鲜农产品,还有田村人民法庭逢“圩日”开设的“圩日法庭”。

近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法院在辖区江口镇农贸市场开展“圩日法庭”系列活动 供图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法院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敲响,一起涉继承纠纷案件庭审拉开了帷幕。

陈某因交通肇事致使张某荣、张某彬、张某华的父亲死亡。张某荣与陈某达成刑事谅解,并收取了谅解费和赔偿款。

当上述款项到账后,张某荣却拒绝支付给张某彬、张某华。无奈,张某彬起诉至法院。

庭审过程中,法官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引导双方举证、质证和辩论,充分听取意见,保障诉讼权利。在调解阶段,各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互相指责,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当事人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法官边耐心倾听,边积极寻找利益平衡点。

随后,法官以客家俗谚“家和万事兴,吵斗散人心”为切入点,将严肃的法律条文与客家俗谚相结合,用“仁爱礼义”的正能量引导当事人从内心化解怨气。

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以及家族长辈的共同调解下,各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法官在调解时,运用客家俗语,在情与法的结合中不断推动各方当事人达成共识。”人民调解员张小林深有感触。

庭审结束后,法官还在现场开展“法治小课堂”活动,用法治力量浸润文明乡风。

“在客家方言中,乡镇被称为‘圩’,集市交易日被称为‘圩日’。‘圩日’调解,有‘烟火气’,更有‘法治味’,有助于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赣县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该院已在白鹭、韩坊、三溪等多个乡镇开展“圩日”调解,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围坐调解

“组一团,治一方”

“法官您好,有一批提供劳务的工人因没有收到工资而与雇主产生纠纷,请你们帮忙指导……”日前,赣县区法院法官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往辖区劳动监察局。

在了解纠纷详情后,法官、劳动监察局工作人员、各方当事人围坐在一起,法官耐心向各方当事人阐明有关法律责任,采用“一人一议”的方式,逐步凝聚解纷共识。最终,该批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这是赣县区法院推出“围坐调解法”化解纠纷的一个缩影。围屋是客家文化传承发扬之地,是客家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联结乡情的精神家园。赣县区客家文化城围屋戏台旁的一副对联写道:“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这副对联形象地道出了“小平台”发挥的“大作用”。

“我院深入挖掘客家围屋的时代价值,探索建立‘法官+N+当事人’联合调解机制,推出‘圆桌会议’‘乡村夜话’等场景,既有助于倾听群众诉求,又有利于化解矛盾。”赣县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老师傅”调解

“解一案,通一类”

在客家风俗里,“老师傅”是对道德高尚、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长者的尊称,这类人往往备受社会敬重。

近日,谢某骑电动自行车将宋某撞伤。经交警部门认定,谢某负全部责任。但双方对于医疗费等赔偿分歧很大,宋某遂将谢某起诉至法院。

收到案件后,赣县区法院道交审判团队第一时间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区司法局委派调解员、“老师傅”钟东艳立即与双方沟通。

谢某父亲坚持认为宋某伤情不重,其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有“顶包”作假嫌疑。宋某则表示没有作假。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钟东艳安抚好双方当事人情绪后,让他们先回家,并留下了联系电话。

为推动纠纷解决,钟东艳一方面认真查找相关诊疗制度,另一方面仔细核对宋某就医治疗资料。

“在第三次调解后的一天清晨,谢某父亲打电话给我,说出了他的想法和顾虑。我结合自己31年的政法工作经历,引导他相信法律,并表示如果我们发现宋某存在‘顶包’作假的情况,一定会依法处理。”钟东艳介绍。

最终,经过3个小时的沟通,谢某父亲打消了疑虑。第二天,谢某带着7万元现金与原告宋某达成了调解协议。

“‘老师傅’从事法律工作数十载,多是调处矛盾的行家里手。请他们开展调解工作,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赣县区法院道交审判团队负责人表示。

该院借力“老师傅”化诉于源、息诉于调,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调解机制,总结出道交纠纷“减讼快处”工作法,力争实现快立快调、快审快判、快赔快执。

“老师傅”参与调解以来,该院力促1120余起道交纠纷化解在诉前,新收诉讼案件85件,同比减少61.5%,实现“零投诉”“零上访”“零改判”,推动全区道交纠纷调解成功率上升42.42%、上诉率下降89%。

此外,该院将客家人向来推崇的“和贵、规矩、向善、崇法”理念融入司法审判,推进客家家风文化与纠纷化解机制深度融合,发挥“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的专业优势,健全审判新机制,全力提升司法裁判的法律认同、社会认同和情理认同。

本期封面及目录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6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4期

(关注“中国审判”微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编辑/孙敏

本文来自【中国审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