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进入春夏季,陆续迎来清明、五一以及端午等小长假,如何预防传染病?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3月27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围绕“春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提示”举行新闻发布会,专家就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户外活动需注意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公众户外活动、外出旅游以及亲友团聚增多,在亲近大自然、交往团聚的同时,要做好预防传染病的相关准备。
户外活动时,一是要避免直接接触动物,与动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触摸,不投喂,防止病原体传播以及意外抓咬。如果不慎被抓咬,需立即用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15分钟,并及时就医,根据情况采取接种狂犬病疫苗等必要措施。
二是做好驱虫和防护“双屏障”,在蚊子、蜱虫等虫媒活跃的区域,可采取物理和化学双重防护。具体措施包括,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每4小时补涂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在露营时,可采用蚊帐与驱蚊灯组合进行防护。
三是要带好必备用品。建议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创可贴等日常用品;进行徒步、登山等活动时,可增配止血绷带等急救物品;慢性病人群还应携带好日常服用的药物,确保在户外活动期间的健康和安全。
旅行团聚做好健康监测
在旅行团聚时,一是关注疫情动态。出行前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及疾控等相关部门发布的防控信息提示,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合理安排出行。
二是采取必要防护,落实好相关防护措施,比如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不生食海鲜、防蚊虫叮咬、不接触疫源动物和产品等,还要注意旅途中和聚餐时的饮食和饮水卫生,不要接触、烹食死禽和动物。
三是做好健康监测。旅途中、返程后以及聚餐后,要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聚餐活动。
被蜱虫叮咬后应如何正确处理?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通常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或者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蜱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饱血后的蜱像黄豆粒甚至更大。
每到春季,蜱虫就进入活动高峰,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和动物患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的危害。被蜱虫叮咬后的症状往往因人而异,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局部反应。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瘙痒或轻微疼痛,类似蚊虫叮咬,但持续时间会更长。
二是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蜱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可能出现皮疹、水疱甚至全身性的荨麻疹。
三是感染症状。如果蜱虫携带病原体,可能会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被蜱虫叮咬后要妥善处理:一是尽快移除蜱虫,蜱虫在吸血时会将头部埋入皮肤,要用镊子或者专用蜱虫移除工具,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除,蜱虫的头有倒钩,强行取出只会越来越紧,所以切勿旋转或者猛拉,以免蜱虫口器断裂留在皮肤内。情况允许时,最好还是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二是消毒处理,用酒精或碘伏清洁叮咬部位,避免感染。三是健康观察。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皮疹或其他异常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并一定要告知医生曾经被蜱虫叮咬过,便于医生诊断。
如何做好鼠疫个人防护?
常昭瑞: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特点,主要通过病媒生物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鼠疫主要是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和旱獭是其重要宿主,旱獭就是常说的土拨鼠。
大家不必过度担忧。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卫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鼠疫也成为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我国每年人间鼠疫报告病例数控制在个位数水平,有效的自我防护可以防范鼠疫感染。做好鼠疫的个人防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是避免接触疫源地的野生动物。外出旅游的时候,尤其是前往草原的时候,要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或者投喂鼠类、旱獭等动物,也不要在鼠类、旱獭的洞口周围坐卧停留,更不要接触病死的野生动物。
第二是要采取防蚤叮咬措施。跳蚤是鼠疫的传播媒介,进入疫源地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防止跳蚤钻入、叮咬。
第三要坚守“三报”和“三不”的准则。“三报”就是要及时报告病死的老鼠、旱獭;报告疑似鼠疫的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突然死亡患者。“三不”的意思就是,不要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也不要剥食疫源动物,不要私自携带疫源动物以及产品出疫区。
第四是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从草原等疫源地游玩返回后,要做好持续一周的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疫源地的旅行史。
家庭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室主任、研究员白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随着春季气温回升,部分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监测数据显示,每年3月以后,有毒植物、毒蘑菇以及微生物等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显著上升。家庭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风险是原料不安全。春季最常见的风险因素就是采摘食用有毒的野菜。有的有毒野菜和我们平时的菜外观上很相似,比如毒芹和水芹,钩吻和金银花,它们长得很像,普通人难以区分,一旦误食容易引起中毒。有些野菜含有微量的毒素,如果烹调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有可能引起中毒。春夏季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这样的报道,就是毒蘑菇可以引起中毒,甚至会导致死亡。针对以上风险,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我们不认识或不熟悉的野菜和野蘑菇。
另外一个风险,就是做饭操作不当。我们在家做饭的时候最常见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就是因为微生物交叉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生肉、水产等生鲜产品可能会携带不同种类的致病菌,特别是进入夏季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细菌容易在食材当中滋生,并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如果刀具案板生熟混用,冰箱生熟食物混放,导致生食蔬菜、水果以及熟食这类不需要再加热可以直接食用的即食食品被污染的风险增大。
预防这类食源性疾病,我们只要做到食品安全五要点,那就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的温度、安全的水和食材,就不会给这些致病菌可乘之机。
提醒大家的是,万一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定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尽快到医院就诊治疗。
腹泻时不建议自行盲目用药
常昭瑞:腹泻是常见病,引起腹泻的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性因素,也包括食物中毒、食物过敏以及肠道功能紊乱等非感染性因素。如果自行服用药物,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因此,不建议公众自行盲目用药。
对于腹泻次数少、精神状态良好,没有发热、头晕、乏力、口渴、心慌等症状的年轻成人,建议清淡饮食,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并观察病情,必要时就医。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这些特殊人群,出现腹泻时,建议先就诊,并遵医嘱用药。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一是出现发热、腹泻加重,比如腹泻的次数增加;二是出现大便带血或脓、黑色或焦油样便甚至血性大便;三是出现脱水症状,比如严重口渴、口干、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减退、尿量减少甚至无尿,以及头晕、乏力,婴儿出现囟门凹陷、哭闹时无泪;四是伴有严重的腹痛、频繁呕吐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冰箱储存食物不要太满
白莉:如果我们在使用冰箱的过程当中操作不当,可能会加速食物的腐败变质,不仅会浪费食物,还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一是温度控制不当。日常冰箱塞得太满,频繁开关门,冰箱门关不严或者不注意温度调节控制,冰箱的温度就会波动升高,导致微生物缓慢生长。正确的方式是:冰箱储存食物不要太满,避免超负荷运转。确保冷藏室的温度控制在4℃上下,冷冻室的温度控制在-18℃以下。
二是生熟食品混放的问题。生肉和水产等生鲜食品可能会携带不同的致病菌,若未包装、未分装、未分层存放,容易发生交叉污染,可能污染生食蔬菜、水果以及熟肉等即食食品。正确的方式是:冷藏室食品分层放置。上层放置即食食品,如切开的水果,要用保鲜膜或者保鲜盒来保存,避免交叉污染;下层放置生肉和水产等生鲜食品,并用保鲜盒或保鲜袋包裹,避免液体渗出;如果短时间内不食用,要尽量在冷冻室存放。
三是剩菜剩饭未彻底加热。剩菜剩饭是家庭中常见的现象,首先想提醒大家的是,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剩饭剩菜一定要及时放入冰箱,但在冷藏的情况下,部分致病菌如单增李斯特菌会缓慢生长,如果剩菜剩饭不彻底加热就食用,可能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正确的方式是:对于剩饭剩菜,包括切开的水果和开包的熟食,都要尽快食用,不要在冰箱中放置过长时间;另外剩饭剩菜一定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还有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更需要注意。
四是变质的食品未清理。一些保质期短的食品,容易因储存不当或购买过量而变质;发生霉变的食品不仅会污染其他食品,还可能会污染冰箱。正确的方式是:按需购买食品,及时清理冰箱中过期、变质的食品,避免其成为污染源。同时,要定期清洁冰箱,用温水加清洁剂擦拭冰箱内壁、隔层和密封条等。
聚焦 无麸质饮食可以用来减重吗?
据健康中国:目前,并无确凿的科学依据表明无麸质饮食具有直接的减重功效。无麸质饮食的减重效果更多取决于整体能量控制,而非简单地避免麸质。
很多无麸质食品虽不含麸质,但仍可能含有大量的糖分、脂肪和能量。例如,一些无麸质饼干和面包不含小麦成分,但为了保持口感,常常添加更多的糖或其他高能量成分。如果一个人遵循无麸质饮食却没有合理搭配食物和控制总能量,就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同时,无麸质饮食可能导致膳食纤维和其他重要营养素摄入不足,影响新陈代谢和体重管理。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590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