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积极预防 早期筛查 精准治疗

时间: 2025-04-17 03:20:00

来源:兰州日报

发布会现场

4月15日至4月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肿瘤防治,普及科学知识,传递早筛早诊早治的健康理念。为了回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科学防癌知识需求,在4月16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我省肿瘤防治专家结合甘肃实际,从知癌、防癌、控癌三个维度,与大众分享科学防癌的实践与行动。

知癌:

健康生活方式

可预防30%-50%癌症

“甘肃地处西部,受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和医疗资源分布等影响,癌症防控形势复杂。要做到科学防癌,健康生活,大众首先要了解癌症、认识癌症。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地控制癌症,这也是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王军表示。

癌症是由异常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和扩散引起的疾病,导致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可发生在人体的几乎任何组织或器官。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和长期累积效应导致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约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其相关的癌症风险:

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几乎与所有癌症的发病相关,烟草中含有70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亚硝胺),可直接损伤DNA,诱发细胞突变。

过量饮酒:可以使消化道系统癌症遍地开花,酒精(乙醇)代谢产物乙醛是强致癌物,可破坏DNA并干扰细胞修复。

不良饮食习惯:加工肉类(培根、香肠、火腿等),高盐、腌制食品(如咸鱼、咸菜、腊肉等),高温/烫食(长期烫饮烫食)、高糖、高脂、高油饮食等,烧烤类、煎炸类的饮食等,都会有致癌物质产生,导致癌症的发生。

慢性感染:如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宫颈癌;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癌;EB病毒(一种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导致鼻咽癌;HP(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癌等。

遗传因素:癌症的遗传因素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约5%-10%的癌症与明确的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如家族聚集性癌症:多基因共同作用,家族成员共同暴露于致癌环境(如吸烟、饮食习惯)等。

缺乏运动和肥胖:肥胖导致慢性炎症、激素失衡(如雌激素、胰岛素水平升高)。

长期熬夜和昼夜节律紊乱:夜间灯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免疫监视功能。夜班工作者(如护士、空乘)患乳腺癌风险升高。

紫外线过度暴露:长期日光浴、不防晒、晒伤史,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慢性压力和心理因素:长期压力导致免疫力下降,炎症水平升高,可能促进癌症发展。

防癌:

采取三级预防行动

控制癌症的科学有效方法需要结合预防、早期筛查、精准治疗和长期管理,控制癌症须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减少致癌暴露,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二级预防: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早诊早治;三级预防:科学治疗和康复,防止复发转移。

一级预防可降低癌症发生风险。

避免致癌因素:戒烟(包括电子烟、拒绝二手烟);限酒(WHO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15克);防晒:预防皮肤癌;减少加工类食品和红肉摄入、腌制类、油炸类、烧烤类食品的摄入。

疫苗接种:HPV疫苗:预防宫颈癌、口咽癌等;乙肝疫苗:降低肝癌风险。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多摄入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抗氧化剂(蓝莓、番茄红素),少摄入高糖高脂食物;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控制体重:BMI保持18.5-23.9。

二级预防指的是早期筛查(防癌体检),早发现、早诊断。

肺癌:高危人群(吸烟史)每年接受低剂量螺旋CT(LDCT)检查,可降低20%死亡率。

乳腺癌:40岁以上女性每1到2年接受乳腺钼靶检查和超声检查。

食管癌和胃癌:45岁以上的人群,定期接受胃镜检查,发现可干预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95%以上。

结直肠癌:50岁起肠镜检查(每10年一次),或粪便潜血检测(FIT)。

宫颈癌:HPV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TCT)。

肝癌:乙肝携带者每6个月腹部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测等。

基因检测与高危人群管理等。

三级预防即早期规范治疗。

最新研究显示,规范的三级预防可使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4.2个月,同时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降低37%。

规范化治疗。依据国际指南进行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结合多学科诊疗(MDT)制定个体化方案。

康复与功能恢复。生理康复:术后肢体功能训练(如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管理)、语言康复(如喉癌术后);心理干预:专业心理咨询、患者互助小组缓解焦虑抑郁(证据显示心理干预可提升5年生存率3%-5%)。

症状控制与姑息治疗。采用WHO三阶梯止痛法规范镇痛; 处理治疗相关副作用(如放疗后黏膜炎、化疗后骨髓抑制)。

建立复发监测体系。实体瘤在治疗后2年内每3到6个月影像学随访+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肿瘤定期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遗传性肿瘤(如BRCA突变)进行基因监测。

搭建延续护理网络。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远程监控,开展社区-医院联动伤口护理/PICC维护。

终末期人文关怀。遵循NCCN姑息治疗指南,进行症状负荷量化评估及哀伤辅导。

控癌:

构建全域防控新生态

资源下沉,精准防控。通过省—市—县三级防治网络,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智慧医疗,打破壁垒。利用远程会诊、AI辅助诊断等技术,实现“数据多跑路,患者少奔波”,提升诊疗效率。

全民参与,共建防线。癌症防控需要全社会携手。肿瘤防治专家呼吁,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家庭:带父母做一次癌症筛查,为妻子预约HPV疫苗;社会:传播科学防癌知识,抵制虚假“抗癌偏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