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环境是最大的营商环境。《广州市政务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营商环境得到制度性改善,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4月10日上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广州市政务服务条例》新闻通气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晓慧表示,通过地方立法优化制度供给,是将“先行先试”所累积的经验注入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关键步骤。《条例》通过法治化、标准化、数字化手段,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智办”升级,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从立法技术上看,《条例》注重条款的可实施、可操作性,其创新举措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广州样本”。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晓慧受访
她认为,《条例》有几个亮点,一是政务服务法治化,明确政府职责,避免“多头管理”或“推诿扯皮”;二是政务服务数字智能化,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办事效率;三是凸显便民利企导向,简化审批流程,并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国内重点城市的政务服务互联互通,解决异地办事难题。

广州市人大代表到市政务服务中心调研
省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刘涛表示,近年来,在积极创新便民、利民制度举措方面,广州市以强化公共责任为突破转变政府职能,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历史遗留以及社会转型期所必然产生的制度滞后、空泛等问题,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办事烦一直是政府政务服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效率难题。

“《条例》的出台是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群众办事关心什么、期盼什么而作出的针对性‘解决方案’,是为政务服务的扩面提质增效而提供的法治化‘参考答案’。”刘涛表示,其中缩减等候时间、优化工作日预约延时服务、周末节假日错时应急服务等新举措亮点突出,充分凸显了政府政务服务的人性化与人情味。一直困扰群众的“上班时间没时间办事、下班时间没地方办事,周末假期办不了事、急事特事很难办成事”的实际困难得到解决。
刘涛表示,《条例》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广州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态度与决心。群众无小事,更加细致、更加便利、更有温度的政府政务服务体系已然在法治的基础上搭建,深深扎根于体系之上的“人民城市”建设之路一定会更加稳固久远、生生不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刘春林 通讯员:穗仁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刘春林、庄小龙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春林、庄小龙、魏丽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