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寻迹广西东兰:革命老区的发展新图景

时间: 2025-04-06 18:1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卢一

山魂水韵,红色东兰。近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配套活动——“多彩民族,壮美广西”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革命老区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深度探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精神地标、生态秘境与非遗瑰宝。

在为期两天的走访中,采访团深切感受到,东兰县围绕“红色老区、绿色生态、金色铜鼓、银色康寿、黑色物产”等五大品牌,深挖红色根脉、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革命摇篮的精神地标

在武篆镇巴学村的青山翠谷间,一座巨大的天然石洞令采访团震撼驻足。这便是被誉为“广西右江革命摇篮”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

走进列宁岩,门洞两侧“要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的醒目标语,以及洞内复原的讲课台、竹制课桌椅、煤油灯等,将时光拉回了那个火红年代。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讲解员介绍说,东兰是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1925年9月,韦拔群在此创办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在武篆育才小学续办两届,总计培养近600名农运骨干,为广西农民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采访团又走进位于东里村的韦拔群故居。记者看到,位于特牙山腰的两幢泥砖瓦房保持着简朴原貌,前屋比后屋稍高一些,分五开间。据介绍,当时该处用于接待革命同志和召集农军开会,屋顶设有瞭望台,以便观察情况,后屋则为韦拔群一家生活起居。

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故居。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1930年,邓小平曾与韦拔群在东里试办右江苏区首个共耕社,开设农民政治夜校,推动了右江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讲解员说。

在武篆镇中心,一座四层六角塔楼——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庄严树立。1922年,韦拔群在东兰领导农民运动,将魁星楼作为东兰农民自卫军作战指挥部。1930年,红七军前委、东兰县苏维埃政府设在魁星楼。经过多年风霜洗礼,如今,这座百年古楼已成为党员干部开展红色教育的“实景课堂”。

生态旅游的发展图景

从红色地标转向生态秘境,采访团在长乐宫景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潮新闻记者看到,瑰丽幽深的长乐宫溶洞内,种种钟乳石成千上万,形态各异,洞底局部有砾卵石和细沙沉石物,局部还有流石下沉的裂缝和崩塌坠落的岩块和钟乳石,色彩绚丽,惟妙惟肖。

长乐宫溶洞。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据长乐宫相关负责人介绍,长乐宫旅游景区总投资1.57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为景区景点及溶洞景观开发等,2021年元旦已建成对外开放。二期建设为长乐宫温泉酒店,将启动大型休闲康养基地。三期则为旅游商业特色小镇地产综合配套商业街。“该项目按国家五A级标准建设,高起点、高标准,促进项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在坡豪湖国家级湿地公园,5000多亩水域宛如翡翠镶嵌群山。据介绍,这里正在打造坡豪湖露营地,与长乐宫、巴社山、红水河第一湾等景区景点交相辉映,成为最美休闲康养旅游度假区。

坡豪湖露营地。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坡豪湖露营地具备开展露营休闲旅游活动、水陆体育赛事、研学旅行活动、实践培训活动等优越的硬件和自然条件,且拥有北宋土司文化、明朝狼兵训练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适于多元化开发自然生态露营旅游、户外运动露营旅游、文化旅游等,是‘红色东兰,绿色崛起’‘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

民族文化的时代光彩

走进东兰传承民间铜鼓铸造厂,四位壮族民间艺术家正在敲打铜鼓试听音色。“我们东兰铜鼓有很多种敲法,常见的是四面铜鼓,四种音色。”记者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试着敲击鼓面,浑厚之声震动耳膜。

据介绍,铜鼓是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习俗。东兰县有传世铜鼓612面,占全国藏量近二分之一,素有“铜鼓之乡”美誉。2006年,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名录。而东兰传承民间铜鼓铸造厂,正肩负着铜鼓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大使命。

四位壮族民间艺术家正在敲打铜鼓试听音色。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铜鼓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罗明金告诉记者,其从小受到地域习俗和父辈们的影响,对铜鼓和铸造技艺很感兴趣,他1991年开始筹建铜鼓厂,在祖宗几代人口传的铸造技艺基础上,把老的模具加以改装创新,经过几年的反复探索实验,最终在1995年铸造出第一面一次性成型仿古铜鼓。

2011年11月,罗明金注册成立了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专门从事研发、铸造铜鼓和铜工艺品加工工及传播铜鼓文化艺术。2012年8月,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被列为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壮族铜鼓铸造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被自治区文化厅推荐上报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壮族铜鼓铸造技艺生产性重点保护基地。目前,该厂年产大小铜鼓、铜锣及工艺品5000多件,其中出口泰国、缅甸、越南等的铜鼓100余面,年产值约300万元。

“铜鼓在东兰是壮瑶民族心中的神物,是我挚爱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和传承锻造铜鼓,把东兰铜鼓名声打响到世界去。”罗明金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