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政法机关必须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全面推进政法领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助力法治中国建设。图为2024年12月3日,贵州省黔西市人民检察院干警在新仁苗族乡化竹小学为学生普及宪法知识。新华社发 范晖/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建设,维护法治统一。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宪法修正案,颁布民法典,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5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4000余件,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实现有法可依。公正执法司法机制更加健全,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得到有力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社会公平正义基础更加坚实,依法纠正一批重大冤错案件,制定实施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执行难等问题。深化醉驾治理,统一全国醉驾执法司法标准,解决了各地执法司法尺度不一的问题,2024年涉酒交通死亡数同比下降3.2%,刑事立案数同比下降43.8%。法治社会建设更加深入,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国律师人数十多年来由30万增至80万。
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从我国法治体系建设看,法律规范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已较为完备,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建设和完善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政法机关要善于通过科学立法解决新问题,立足政法机关职能,统筹立改废释,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加强无人驾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虚拟货币、数据权属和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的立法研究,努力以良法促善治。善于通过严格执法解决现实问题,依法惩处危害公共安全、拐卖妇女儿童等严重犯罪活动,依法惩处走私、金融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经济犯罪,依法惩处招投标领域违法犯罪,有力震慑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善于通过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司法定分止争的终局性作用,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坚持司法公开不动摇,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依法做好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善于通过全民守法夯实法治根基,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文章《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策划:旷思思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