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琥珀琼浆传千年 秦黄匠心酿新篇——解码陕西秦黄酒业有限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5-04-07 14:45:00

秦岭北麓,渭水汤汤,三千年前商王征途驻马饮下的那盏琥珀琼浆,至今仍在西安市鄠邑区的陶坛中流淌。从殷商青铜铭文里的“王室礼器盛酒”,再到白居易笔下“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的闲适,鄠邑黄酒以“液体史书”的姿态,见证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酒脉传承。而今,在这片诞生过《诗经》的土地上,陕西秦黄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黄酒业”)正以民营企业的创新实践,让千年酒香焕发时代生机。

当北纬34°的晨雾漫过秦岭,秦黄酒业董事长助理侯少男已带着团队检测新一批酒曲的微生物活性。这家成立仅六年的企业,手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非遗技艺”两张文化王牌,在传承千年古法的基础上,构建起年产3000吨的现代化生产体系,成为陕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千年酒脉:浸润文化基因的液态文明

在鄠邑区博物馆,商代尹光鼎的铭文静静诉说着黄酒的尊贵血统。这件记载殷王饮鄠酒的王室礼器,揭开了中国黄酒三千年酿造史的序幕。周人迁都沣京时,将“秫稻必齐、曲蘖必时”的“古遗六法”镌刻进《礼记》,奠定中国酿酒技艺的基石;唐代诗人白居易“瓶中鄠县酒”的闲适、李白“美酒聊共挥”的豪情,更让鄠邑黄酒化作流淌的诗行。

“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活态文化基因。”侯少男轻抚着企业文化墙上历代酒器的复刻品说道。在秦黄酒业的非遗展厅,汉代画像砖上的酿酒场景与智能车间的实时监控画面交相辉映。企业通过数字化复原技术,将《方言》记载的十余种汉代酒曲制作工艺进行可视化呈现,让参观者能直观感受“曲定酒魂”的千年智慧。这种文化自觉,使企业先后获得“西安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等称号。

守正出新: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在占地30亩的酿造基地,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每天都在上演。蒸饭车间里,智能温控系统将误差精确到±0.5℃,而开耙工序仍由非遗传承人凭“听声辨温”的绝活掌控节奏。“我们研发的陶坛微氧熟成技术,能让三年陈藏效果媲美传统五年窖藏。”侯少男指着布满传感器的储酒区介绍。

这种“古法为体,科技为用”的创新理念贯穿八道核心工艺:从秦岭山泉精准调控浸米pH值,到气相色谱仪分析酯类物质;从复原唐代“春酿冬藏”节律,到建立万亩糯稻溯源体系。企业独创的“四维品质管理系统”,让千年古法首次实现全程数据化管控,斩获多项专利。2023年,企业被授予“质量强国共建单位”。

产业突围:民营力量的生态构建

作为鄠邑区黄酒协会会长单位,秦黄酒业的突围之路颇具启示。企业通过“非遗+研学”模式,年接待万余游客,将酿酒车间变为文化课堂;协调联合西北科技大学成立黄酒研究院,攻关降嘌呤技术破解健康饮酒难题;更以“秦酒出秦”工程推动产品进驻全国市场。

数字见证蝶变:企业带动周边形成糯稻种植、生态旅游、文创开发三大产业链,解决就业600余人,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在鄠邑区玉蝉街道,连片有机糯稻基地与酒文化主题民宿相映成趣,昔日的传统酒坊正蜕变为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集群。“我们计划五年内建成黄酒文化小镇,让每滴酒都讲好中国故事。”侯少男展望道。

暮色中的封坛车间,老师傅为陶坛扎上荷叶封口的场景,与电子大屏跳动的品质监测数据形成奇妙对话。当高级酿酒师将新酿的“秦黄”系列黄酒送入智能陈藏库,秦岭山巅的星辰正倒映在琥珀色的酒液中——这既是三千年酿酒文明的现代表达,更是陕西民营企业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张明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