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不言而喻什么意思(“不言而喻”,明眼人都看出来了)

时间: 2024-11-09 09:50:39


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翻译过来就是:“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于他心中,而表现在外的是和气安详,它表现在颜面,反映于肩背,延伸到手足四肢;手足四肢虽不说话,别人也一目了然。”

“不言而喻”的意思就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近义词:无用赘述、显而易见、一目了然;反义词:不可思议、不可言喻、模棱两可、扑朔迷离。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概意思差不多吧!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尚(《三国演义》),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后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 ,后来升为散骑常侍。

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家,开始专权国政。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位。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代替他,成为曹魏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官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


司马昭

公元256年,司马昭与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定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反叛。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咨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趁王基包围圈未完成而领兵进入寿春城。司马昭指挥魏军主力包围了寿春的近十八万吴军和叛军,一面设计让他们误以为救兵将至,不再节约粮食,一面招降瓦解敌军,诸葛诞的部下大量归降,突围攻击魏军防御工事未成,内部矛盾激化,诸葛诞杀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向司马昭投降,继而绕城劝降,城中将士见文钦之子都被赦免,皆有降意,司马昭见城上守军都持弓而不放箭,就下令说可以攻城了,魏军攻入寿春,胡奋临阵斩诸葛诞,战役结束。司马昭以少胜多,赢得战争。司马昭因功被晋升为相国,但他拒绝接受。

这次事件过后,司马昭在朝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曹髦,司马昭谁都不放在眼里,就连皇帝曹髦都要忌惮他三分,颇有当年曹操的风范。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司马昭取代曹魏皇帝,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是早晚的事情。


司马昭的地位不一般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四月魏帝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并且率领宫人300余人讨伐。有近臣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后来司马昭以罪诛杀成济一族。司马昭立曹奂为魏元帝。

曹奂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魏元帝于264年5月2日(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并晋升为晋王,加九锡。郭太后已于此前不久去世,司马氏代魏之势已成。

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