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贬官江州的次年,白居易就在香庐峰与遗爱寺之间筑起一座草堂,作为退隐之所。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彼时的白居易,已经少了初入仕时积极的用世之心,他的精神追求已经转向“行在独善”。
可是,白居易归隐庐山的理想并未实现,元和十五年(820)夏,新皇即位,他以大学士的身份奉诏回朝,后官至中书舍人。
再居庙堂之高,他还是想实现济世之志,可踌躇满志的他还是失望了,彼时朝堂昏暗,新即位的唐穆宗荒怠朝政,不听劝谏。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长庆二年(822年),对时局极度失望的白居易,上书自求外任,被放杭州刺史。
以后的岁月,白居易多在地方任职,“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而对于54岁那年出任苏州刺史,他亦没有太高的热情。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借景抒情的《白云泉》,即作于他任职苏州刺史期间,是其淡泊心境的写照。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唐 白居易《白云泉》
简译:
天平山的半山腰上,有一股名为白云的泉水,空中舒卷自如的云朵倒映在水中,一任泉水悠悠地流淌。
这淙淙流淌的泉水啊,你尽可在山中自由奔流,又何必飞泻到山下去呢,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钟情江南风景,人生暮年,回忆起江南为官的日子,犹是意犹未尽。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在苏州任刺史期间,他遍游名山胜水,画船载酒,泛舟太湖。
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为太湖名胜景区,山势高峻,山顶正平,故称天平山,山腰有钵盂泉,又名白云泉。
“泉在白云里,云深泉更深。”,白云泉泉水甘冽醇厚,久负盛名,曾被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
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五月到任,次年九月卸任,这首《白云泉》就作于这期间。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彼时,白居易亦至天命之年,人生过半,宦海浮沉,早已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
"官舍非我庐,官园非我树。洛中有小宅,渭上有别墅。”,江南虽好非吾土,和在苏州为官相比,白居易更能渴望能回归故园。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5月,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分司东都,出任太子左庶子,秋天的时候,他在洛阳履道里购置了宅第。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竹木池馆,更兼林泉之致,白居易将这座宅第作为他最终的安居之所。
可是,在洛阳的任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白居易又被改任为苏州刺史,君命难违,虽有万般不情愿和难舍,可也不得不前去赴任。
“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销在两衙中。”,苏州刺史之任,政务繁忙冗杂,本就身体欠佳的他,很快不堪重负。
故其归隐之心愈甚,他羡慕天平山中自由舒卷的白云,悠闲自得的潺潺流水,更渴望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回归洛阳与家人团聚。
“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这是白居易的心灵告白,所以,才有了诗中的最后两句“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知足保和、独善其身,于其而言,这未尝不是迟暮之年最好的选择。
白居易这首山水诗风格平淡浑朴,寄托深遥,富含理趣,借景抒怀,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寄托自己淡泊闲适的胸怀,超然物外。

后记:
虽然心意沉沉,可在其位谋其政,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并未虚度光阴,沿袭杭州之治,也取得了不俗的政绩。
为了方便苏州的水陆交通,白居易组织军民开通自阊门至虎丘的水道,并修筑七里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
“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白居易钟情苏杭风光,入仕后也曾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无愧于心。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彼时,55岁的白居易因患眼疾,独卧苏州郡衙,听蝉鸣阵阵,又起思归之心。
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因病去职,回洛阳的途中与奉诏归来的刘禹锡相逢,结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此后的二十余年里,白居易多居住在洛阳履道里,仅有一次短暂的外任经历,旋即重回东都,实现了闲居之愿。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玲子candy
参考资料:
《白氏长庆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