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为什么那么深?湖底是什么结构?湖底有什么生物没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贝加尔湖的一些基本常识。

如今的贝加尔湖犹如一个巨型“弯月"镶嵌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分属于南面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北面的伊尔库茨克州管辖(南部约占2/3),大湖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636公里,平均宽约48公里,总面积为315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730米,按此计算贝加尔湖的总蓄水量约为23.6万亿立方米,它甚至要比有着“北美大陆地中海之称”,总面积达24.566万平方公里的五大湖总蓄水量22.8万亿立方米还要多出8000亿立方米。

作为世界上淡水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大湖,一个贝加尔湖就占了全球淡水资源的约20%,但的水域面积其实并不算大,在世界十大湖泊中排仅排在了第7位,比非洲的坦噶尼喀湖面积32900平方公里略小。不过,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早在2015年测量的时候最深处就达到了1637米深,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深湖。
从贝加尔湖的成因来看,贝加尔湖属于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它的形成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有关,大约在0.25~0.3亿年前这两大板块发生猛烈碰撞引发强烈地震,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贝加尔湖原始湖盆。也就是说,贝加尔湖湖底是一个断谷的凹部,与东非大裂谷一样属于活动性较大的裂谷,由于板块的运动板块之间的裂口不断扩大。

同时由于板块的运动贝加尔湖区地震活动也较为频繁,湖区每年平均有震级较小地震2000余次,并且平均每隔十几年就有一次较大的地震,而这些地震活动直接加快了湖盆下降速度,长此以往贝加尔湖自然而然就成了世界上最深的湖,并继续加深。
贝加尔湖不仅淡水资源丰富,而且在大湖55.7万平方公里的汇水区域里,共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使得湖区和汇水区形成一个独特的地质体系,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并且具有物种多样性高、生物区系独特的特点。

据统计,贝加尔湖共有2000余中特有的淡水湖动物(含亚种),其中令人惊讶的是湖中竟然生存者大量的海豹、鲨鱼、龙虾、海螺、海绵(海绵多孔动物的通称,属于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虽然是动物却不能独立行走,多固定在水底的礁石上)等这些许多人认为只有海洋里才有的动物,不过至于湖中有没有”水怪“,目前上没有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