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水口行舟朱熹赏析(诗词日历 | 朱熹《水口行舟二首》)

时间: 2024-12-08 08:07:50

25

Jul

《水口行舟二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生动而有层次地写出了诗人舟行江上复杂情感,并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念。第二首前两句着重表现对青山绿树的赏鉴依恋之情,这首便从两岸青山切入,后两句写动,小舟冲破烟波,杜鹃应答酬和。


译文


其一
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船篷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

其二
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注释


⑴水口:在福建邵武东南,古称闽关,宋置水口寨。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
⑵扁舟:小船。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
⑶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
⑷试:尝试。卷(juǎn):翻开。
⑸”绿树多“一作”绿水多“
⑹层峦:重叠的山岭。
⑺棹:划船的桨。这里代指小船。
⑻鶗鴃:即杜鹃。在春暮始鸣,初夏而止,声如“不如归去”。

赏析





朱熹的这首绝句直抒胸臆,极其富有生活情趣,寓情于理,是他潇洒豁达胸襟的直接体现。

诗的首句和次句写昨夜睡前江面上的情景,和自己进舱后的内心感受,一叶小舟行驶在风雨苍茫的江面上,作者身披蓑衣独立船头观看江上夜景。

“昨夜扁舟雨一蓑”,这舟中人的形象是如此的鲜明,令人过目难忘,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不由得令人想起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

“满江风浪夜如何?”,可是,疾风骤雨,夜色苍茫,作者看不清江上的景色,只好回到舱中,入睡前还在挂念着舱外的情形:风狂雨骤,这一夜过后,外面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诗的第三句写早晨醒来后的情景,“今朝试卷孤蓬看”,因为惦记舱外的景象,所以天一亮,就迫不及待地试探着卷起舱蓬,一个“试”字写尽作者内心的忐忑和不安。

“依旧青山绿树多。”这最后一句是对二、三句的回答和总结,是豁然开朗,是长舒一口气后的满心欢喜。



这是上一首诗的延续,第一首写感受,注重于理,此首诗写景,寄托胸怀之坦荡。

首句描写大江两岸层峦叠嶂的青山和一重重生机勃勃的绿树,次句写春江的恬静,江水默默东流,春山寂寂无声,船行江上,置身青山绿水之中,作者浑然忘我,深深地沉醉其中。

春江水暖,风和景明,这与第一首里的满江风浪疾风骤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界瞬息万变,这和人世间的宦海沉浮又有什么区别呢。

世事无常,风来雨来,谁又能未卜先知?昨宵雨骤风急,今日风和日丽,没有永远的晴天,也没有永远的雨天,风来雨来都要坦然面对,只有经过风雨洗礼的人生,才是圆满的人生。

正当作者沉浸在青山绿水的遐想中时,忽然“烟波一棹知何许”将它唤回到现实中来,望着疾驰而去的小船,心生疑问,他要驶向哪里?

此时,耳边唯有“鶗鴂两山相对鸣”,鶗鴂就是杜鹃,它声声呼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似乎就是作者想要的答案,宦海沉浮,羁旅漂泊,不如归隐……

创作背景


南宋庆元元年韩胄擅权,斥“道学” 为“伪学”,右丞相赵汝愚被罢职。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被削职。韩胄党羽胡、沈继祖诬告朱熹“资本四邪”等六大罪,“请加少正卯之诛”。庆元三年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之时,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千林用中等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这首诗就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