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爆发战争,互相攻击对方的同时,均向秦国求援。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打蜀国。在秦军消灭蜀国后,又进攻并消灭了巴国。巴蜀两国做梦都没有想到,本是向秦国求援,却双双成了秦国的盘中餐、碟中肉。那么这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历史闹剧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巴蜀两国开战
巴蜀两国位于今四川、重庆境内,蜀国定都今成都附近,巴国定都今重庆附近。巴蜀两国都曾经帮助过周武王攻打商纣王,因而巴国被周分封为诸侯国。蜀国为氏羌族与本地原住民结合的政权,素有“戎狄”之称。
巴蜀两国均位于四川盆地内。而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北有米仓山,南有大娄山,东有大巴山、武陵山,西有大雪山;互相环绕的高山将四川盆地与外界隔绝开来,因而巴蜀两国自成一地。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在相对封闭有限的环境内,巴蜀两国难免要争个长短,辩个雌雄。所以,公元前316年,蜀国进攻巴国附属国苜国,苜国君侯逃往巴国,巴蜀两国战争爆发。处于劣势的巴国向秦国求援,随后,蜀国也派出使者到秦国求援。巴蜀两国“鹬蚌相争”的态势得以形成。
二、秦国对巴蜀之争的战略抉择
针对巴蜀两国互相攻伐,又双双求援的情况,秦惠王陷入了两难境地,迟迟难以抉择。此时,秦国内部也分成两派,意见各不相同。
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东进派”,张仪主张:与魏国、楚国连横,搞好关系,然后出兵进攻韩国三川地区,最后消灭东西二周。抢夺周的九鼎,俘虏周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秦国占领天下的霸业就有希望达成了。同时,张仪认为,巴蜀两国与东西二周及三川地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秦国没有必要为了巴蜀戎狄的蝇头小利而放弃争夺天下的霸业。
《资政通鉴》——张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邻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
另一派是以司马错为首的“南下派”,司马错主张:蜀是西南偏远小国,势力弱,君王昏庸,秦国攻打蜀国就像狼驱赶羊群一样简单。占领蜀国可以增加秦国的人口、土地、财富,并且稍微用兵就能实现很大收获,何乐而不为。同时,司马错还认为,目前周天子威信尚存,攻打东西二周无疑与天下为敌,得不偿失。并且,攻打韩国、东西二周,劫持天子,会背负天下骂名,引起其他诸侯不满,对秦国不利;而反观攻打蜀国,就没有这些弊端,是稳妥之计。
司马错曰:“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资治通鉴》
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计策,派兵进攻蜀国,十个月就占领了蜀国。在消灭蜀国后,秦国又一鼓作气拿下巴国,至此秦国完全占据了巴蜀两国。

三、秦国为何能如此简单占领巴蜀
1、秦国因素:秦国经过早期的商鞅变法,已经变的越来越强大,在与其他诸侯国纷争中始终处于上位。军力强大的秦军以受巴国邀请助战为名,借走苜国的剑阁金牛道,突降蜀国,令蜀国大败。在灭亡蜀国后,又突然发难灭掉巴国。
2、巴蜀两国因素:巴蜀两国本就是西南边陲小国,国力柔弱。再加上巴蜀两国前期战争已经互相消耗了很多兵力,无力抗衡秦军进攻。另一方面,巴蜀两国以为秦军是来救援的,没想到是来进攻自己的。苜国“引狼入室”害惨了巴蜀两国,两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3、其他诸侯国的无动于衷:在秦国吞并巴蜀两国时,其他诸侯国竟没有加以阻止,使秦国非常容易的,白白得到了一倍于己的土地。
各诸侯国无所作为,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所面临的形势有关。①首先,秦国刚在不久前打败五国合纵联盟,又与魏国建立盟约,所以魏国不会前来干涉秦国。②赵国此时正和中山国打的热火朝天,根本没精力搭理秦国。③燕国爆发内乱,自顾不暇,齐国也奔着去分一杯羹。因此,齐燕两国也没有精力阻止秦国。④至于韩国,自保都尚且不足,那还有心思打秦国注意。
剩下一个楚国,最有可能干涉秦国进攻巴蜀两国的行动。一是楚国与巴蜀两国接壤,二是此时的楚国有能力与秦国一战。但实际上楚国也没有去挽救巴蜀两国命运。主要是:楚国本身就地广人稀,土地矛盾不突出,没有必要向西越过高山夺取贫瘠之地。同时,楚国东面有吴越需要解决,更不可能西进干涉秦国。
所以,在内外因素都允许的情况下,秦国一不做二不休就占领了巴蜀两国。
四、占领巴蜀给秦国带来的优势
秦国经此战,灭掉了巴蜀两国,不仅占领了秦岭以外很大的土地,使自己疆域扩大一倍;更是消除了背后的隐患,使秦国面对六国时,变的更加从容。
秦国消灭巴蜀,起到了富国、强兵、扩土的目的,使自己有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后来,秦国又在原巴蜀境内修建了都江堰,使整个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大量粮食的产出,为秦国士兵的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国占领巴蜀两国,形成了对楚国的战略迂回包抄,原来秦国进攻楚国的路线由远变近,由难变易。秦国可以在巴蜀两国囤积粮食、士兵,修造船只,然后顺江而下,进攻楚国复地。后来白起进攻楚国就是走的巴蜀这条线路。可以说,秦灭巴蜀为后来秦消灭六国,完成天下统一打下了基础。

△由巴蜀进攻楚国出口(易守难攻)
五、巴蜀之地历来军事战略价值
巴蜀两国地处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特殊的地理构造赋予了巴蜀自成一体的区位优势。巴蜀在后来的格局中,经常成为各个时期不同政权的战略基地和堡垒。进可攻,退可守。
比喻说秦、唐等政权,均是把巴蜀之地做为战略基地,以此为据点,然后顺江而下,迅速打击敌对势力,建立统一政权。
再比喻说南宋,以巴蜀为据点,狙击元军几十年。南宋军队更是在钓鱼城重伤元军大汗蒙哥,最终使其伤重不治,成功为南宋政权延寿。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以重庆为大后方,抗击着法西斯,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有以上案例可见巴蜀之地的军事战略价值巨大,秦占巴蜀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结束语:
毋容置疑的说,巴蜀两国战略价值巨大,巴蜀之地对秦国统一六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秦国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般占有巴蜀之地,全因巴蜀两国“鹬蚌相争”而使秦国“渔翁得利”。所以说,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不是从攻打六国开始的,而是从攻打巴蜀两国开始的。秦得巴蜀而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