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徐州汉文化三绝之汉墓

时间: 2024-12-16 09:27:25


汉代三绝汉墓、汉俑、汉画像石

在汉代,诸侯王墓与皇帝墓一样,都称为陵。徐州城市周边分布着众多的汉代王墓,这些陵墓的建筑、陪葬俑和出土文物,以及遍地可见的汉画像石,反映了徐州汉文化的鲜明特色。因此,汉墓、汉俑和汉画石,被誉为徐州汉文化“三绝”。

汉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徐州的鼎盛时期莫过于两汉,两汉时期徐州共分封过13位楚王,五位彭城王,4位下邳王。根据汉代的制度,诸侯王除流放外,不论死于何地,都应归葬封国。史籍记载中,没有其他封国中诸侯王流放徐州一带。东汉初楚王刘英虽然开始葬于丹阳泾县,但是后来也归葬于彭城。因此,徐州一带应该有十六座汉代墓王(后)墓葬,二座彭城王(后)墓葬。徐州市区处于黄淮平原东部的丘陵地带,彭城周围群山环抱,岗峦四合,这为修建依山为陵的墓葬提供了条件。汉代风水术认为,山势蕴藏着所谓龙脉。所以,徐州汉代王陵大都是依山为陵,居高临下,陵前一马平川,又有水流环绕,展现出肃穆雄伟,君临一方的气势。

近年来,先后发现了不少两汉王陵和王侯级的大型陵墓。

徐州附近的西汉墓有:楚王山汉墓群,北洞山汉墓、小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东汉时期的土山汉墓等16座汉代楚王(后)墓葬,两座彭城王(后)墓葬。

汉代的诸候王国,按照当时的制度,“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犹如一个独立王国。因此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营造大型陵墓。徐土汉代的王陵不仅在同时代的王陵中比较突出,而且也使后代某些帝王陵墓相形失色。例如它比南唐皇帝李昇、李璟的陵墓要大六、七倍多,即使和明清的某些帝王陵相比,也并不逊色。

徐州汉代王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封王生前为一国之君,死后他们的陵墓也要“占山为王”,都是依山为陵,由于汉代已经盛行卜择墓地的堪舆之风,陵前要求一平如砥,对周围的形势有高屋建瓴之势。陵前一般有绿水环绕,在诸侯王的眼中,这是“累世隆胜的风水宝地。展现出来肃穆雄伟,君临一方的气势,采用以山为陵的,有今市区西部的霸王山楚王墓。

堪称徐州汉墓代表的,是北洞山汉墓,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汉墓。

北洞山汉墓位于徐州铜山茅村乡洞山村,此墓坐北向南,依山凿石而建。甬道长60余米,全用长2.6米,高与宽近1米的巨型条石叠压封塞。上下塞石之间有榫卯结构,每吨重4-7吨。主体墓室在甬道尽头,计有起居室、会客室、洗激室、用膳室、厨房、仓库、柴草室及厕所等,共大小26个墓室,结构复杂,构筑奇特,总面积达560多平方米。最大的石室面积为46.5平方米,高3米。墓内凿有水并一眼。墓室均用防腐防潮的朱砂粉涂刷,满室红光,宛如殿堂。这种“致以丹僚”的葬俗,只有秦始皇才有。除此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俑、金带钩、玉器等。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区西北拾屯乡,龟山西麓。1985年文物普查,征集到该墓出土的刘注龟钮银印,从而确定该墓为楚襄王刘注夫妇合葬墓。此墓坐东面西,凿山而成,为两痤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穴墓,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刘注夫人之墓,均为紧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呈喇叭形,双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每条甬道由26块条石分上下两层严密堵塞。,墓室15间,分为两组,两组墓室间有一壶门相通。墓东西长83.5米,南北宽33米,面积600多平方米。此墓堪称西汉神功,天下一绝。石室内,还有石柱擎顶,这在古墓中是少见的。其次在于它双甬道的平行关系,内外倾斜角等几何测量的准确性,两条甬道的长度误差仅3毫米,每条甬道的中心线误差仅5毫米,两条平行的甬道水平线的误差仅8毫米,仅凭汉代的科学水准,全靠一锤一针在山中凿成这样的地下宫殿,在全国汉墓中是极为罕见的。

狮子山楚王墓位于市区东部,该墓坐北朝南,由内外墓道、开井、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长67米,地宫面积达850平方米,墓内有疱厨间,御府库,钱库、兵器库和主墓室等。墓门用四组16块塞石封堵。该墓的特色是天井结构。天井高达10余米,面积200多平方米,类似宽敞的院落,气势雄伟,在西汉墓葬口少见。

狮子山楚王墓形制奇特,出土文物丰富,有金缕玉衣、玉杯、玉环、兵器等众多国家等珍贵文物。计有汉印百余方,兵器200多件,金银铜铁玉陶石器1000多件套,制作工艺精美全国罕见。该墓的发掘,被评为“199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大部分学者认为,该墓主为第三代楚王刘戍或第二代楚王刘郢客,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应为第一代楚王刘交。

东汉的徐诸侯王墓,已发掘的有土山彭城王墓。该墓群建成城南土山上,实际是由三座墓组成。一号墓为砖为混合结构,建筑材料为青色砖和少量黄肠石。黄肠石是东汉帝王建造墓穴时用来墙铺地、封门和覆顶的特制石材。三号墓是在山岩上凿出沉坑,底部墓室用砖石及大条石砌成,上面夯筑成高大的封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