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说的这三重境界同样可以适用于人生。那么这第二重境界取自柳永的《蝶恋花》,此句原词的意思是什么?柳永在词的演变历史上的开山地位又是如何而来的?
一、首先要说的是柳永其人
柳永(约987-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因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称“柳七”或“柳三变”,柳永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他把毕生精力都花在作词上,柳永才华横溢,但恃才傲物,这也导致他仕途不顺,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中,直到51岁才中进士,工作的关都非常小,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据说柳水还曾跟随范仲淹在塞外为官过,所以才有他的擅长表达羁旅行役之情的词。柳永的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如《望海潮》等,也有描写歌妓生活的词。柳永可以说是一个流浪诗人,他的大半生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他虽屡仕不爽,不被当朝待见,但在民间真如他在他的《鹤冲天》中所言“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既然没有中状元,如风云一样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何必强求,我虽一介布衣,在民间的声望堪比卿相。所以才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说。北宋时期,柳永的词因文采斐然,清丽婉转,又通俗易懂而深受百姓喜爱,柳永的词谱上曲歌唱起来非常优扬悦耳,被人们广为唱颂。古代生活水的来源要么河水,要么井水,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家,这可以用来说明柳永的词在市井巷陌流转悠远。
二、柳永在宋词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属于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的关系,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词开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极盛于宋代,所以后人把词看作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与唐诗并列。
宋词按长短规模来分,大致可分为小令(约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以内)和长调(90字以上,最长的词达到240个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为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为三叠或四叠。宋词如果按音乐性质分,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共九种。“令”比较短,早期文人所填的词多为小令。而“慢”比较长,盛行于北宋中期,文学史载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说柳永是慢词的开山大家,又何为“慢词”我们说早期的北宋词在形式上依然还是小令,小令都有非常精致的句子,但不能形成大的篇章,到了柳永开始发展出可以铺叙开来的,比较长的词,我们把它叫做慢词。慢词是从柳永开始的,代表作就是柳永的《八声甘州》、《蝶恋花》、《雨霖铃》,这些词里面有非常大气的铺排阵面,仿佛电影里面的蒙太奇的画面。
慢词不仅包括音律上的缓慢也包括结构上的反复壮大。柳永的词相较于前人的词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便是他的叙述角度的改变,这也是柳永对词发展的开拓和改进最突出的一点。慢词的出现,在整个词的历史当中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为此后戏曲的出现起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在宋代苏轼也是慢词改革创作大家之此,至此,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宋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尽管苏轼的创作风格与柳永创作风格迥异,但是因其英雄相惜,高人自有心胸和高见,他一眼看到了柳词的前无古人的优点,苏轼非常欣赏柳永的作品并给予柳永很高的评价,他说:柳永词虽则浅近,但气象博大高远,并不逊于唐人高处。尤其《八声甘州》里“关河冷落、残阳当楼”这一句,可以比拟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了。可以说,是柳词直接启发了苏词,苏轼和柳永在词上也被并称为“豪苏腻柳”。
柳永对词的发展的作用除叙述角度外,还在于改变旧词调变新词调,扩展气象,开拓了题材,增加了许多市井词汇,更加贴近生活。柳永的大量慢词创作引领了众词人的创作导向,宋词从小令占主导转向慢词占上风。
三、我们以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说说柳永词的风格特点。
原词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用笔非常含蓄而婉转清丽的描写离愁别恨,相思情长的慢词,通篇用大量的笔墨铺排渲染,直到结尾才如国画山水般猛一回笔直点主题。
上片描绘了一个相思之人,登高遥望归人的景象,词中的我,久久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风细细”写出景物给人一种迷离零乱之感,恰如词人远眺春景,心绪便从遥远的天际升起,铺排春景更加衬托出词人此时孤独凄凉的心情。
碧绿的春草,如烟般的飘忽缭绕的云雾在落日的余晖中悄悄萦绕,闪烁着令人炫目的光色,绚烂而凄美。上片生动逼真的的景物描写充满了感伤色彩。
下片风格似乎由婉约转向豪放,可是词人的心情仍是婉转深情的。没有心爱人的日子,打算放荡轻狂一次,只求喝醉,可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却怎么也欢乐不起来,所谓的“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一句是极为经典的名句,一句深情的爱的告白,是一种执着强烈的挚爱之情淋漓的表达,这一句也表明了全词的主旨。
这是一首相思之作,前文描写的都是景物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哀婉的气氛,直到最后,词人才说出了原因:我日渐消瘦,却始终没有感到懊悔,宁愿为她精神萎靡,面色憔悴,至此,词中主人公用情之深一览无余。
宋词按照创作风格分,大致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词,风格典雅,修辞委婉,表达细腻,结构音律协和,语言圆润清新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北宋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天下,柳永无疑是婉约词的大家。婉约词有四大旗帜般的人物,分别是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柳永不同于李煜的“愁宗”:晏殊的“别恨”:李清照的“闺语”,柳永是一个流浪词人,流连于市井,与歌妓为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他充满自信而又情感充沛,因此,在宋朝,柳永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他有着与当时社会大众不同的价值观,他追求与众不同的生命意义并执着地捍卫着这种生命的存在方式。
如今,历史的风尘淹没了无数帝王将相风光的的过往,可无论“今宵酒醒何处”,柳永这一白衣卿相,在词的历史上,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