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人牙慧 shí rén yá huì
【释义】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近义词】拾人涕唾、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用法】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示例】
1.清·吴雷发《说诗菅蒯》:“余凡诸立论,断不肯拾人牙慧。”
2.清·许印芳《诗法萃编》:“人有佳语,即当阁笔,断不肯拾人牙慧。”
3.作家·马识途《西游散记》:“过去称赞和介绍这幅名画的书籍文章,真可称汗牛充栋,堆起来可以埋葬幅名画了,何劳我来拾人牙慧,重加描绘呢。”
4.作家·臧克家《陈毅同志与诗》:“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要捡人家的东西,拾人牙慧。中国诗,没有创造,就完蛋!”
【造句】
1.发表意见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要拾人牙慧。
2.他只是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罢了。
3.我要的是创新的点子,而不是拾人牙慧的老套。
4.你跟着我就要好好学习本领,不要拾人牙慧,这样你学不到真本领的。
5.在谢尔顿看来,似乎在他的乐观哲学中存有一点感动的混乱成份-,其中有慈悲也有不容人之量,有真理也有拾人牙慧的东西。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浩)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殷浩的人。因为他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所以被人称为“殷中军”。他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yǎn)州、青州的兵马,后因作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境内)。
殷浩很有学问,他爱好《老子》、《易经》,并能引经据典谈得头头是道。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言谈,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
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殷浩很不高兴,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拾人牙慧”这个成语,比喻抄袭或改头换面地套用别人说过的话或写的文章。
【成语寓意】
康伯在他人面前夸夸其谈,虽然谈论当时会赢得他人的赞扬,但完全是抄袭他人的只言片语,并不是他个人的创见。成语告诉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一味的抄袭不仅会受到他人的诟病,严重时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成语接龙】
拾人牙慧 ↣ 慧业才人 ↣ 人面鬼心 ↣ 心悬两地 ↣ 地地道道 ↣ 道学先生 ↣ 生知安行 ↣ 行不副言 ↣ 言不尽意 ↣ 意气用事 ↣ 事无二成 ↣ 成仁取义 ↣ 义薄云天 ↣ 天王老子 ↣ 子曰诗云 ↣ 云游天下 ↣ 下气怡色 ↣ 色艺两绝 ↣ 绝薪止火 ↣ 火海刀山 ↣ 山鸡映水 ↣ 水底摸月 ↣ 月晕主风 ↣ 风风雨雨 ↣ 雨散风流 ↣ 流里流气 ↣ 气吞湖海 ↣ 海岱清士 ↣ 士死知己 ↣ 己溺己饥 ↣ 饥不暇食 ↣ 食不糊口 ↣ 口口声声 ↣ 声色犬马 ↣ 马上墙头 ↣ 头面人物 ↣ 物是人非 ↣ 非昔是今 ↣ 今生今世 ↣ 世态人情 ↣ 情若手足 ↣ 足不出门 ↣ 门户之见 ↣ 见危致命 ↣ 命世之才 ↣ 才气超然 ↣ 然荻读书 ↣ 书香人家 ↣ 家累千金 ↣ 金华殿语 ↣ 语短情长 ↣ 长天老日 ↣ 日行千里 ↣ 里通外国 ↣ 国家大计 ↣ 计上心来 ↣ 来去分明 ↣ 明日黄花 ↣ 花光柳影 ↣ 影形不离 ↣ 离世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