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平易近人什么意思(成语典故之平易近人)

时间: 2024-11-15 08:37:34

平易近人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释义】平易: 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态度和蔼可亲。指态度和蔼可亲,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历史典故】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曾为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大功。周公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到那里去,而仍旧留在都城辅佐王室。他派长子伯禽去接受封地,当了鲁公。

伯禽受封到鲁国,三年后才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问:“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 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受封到齐地的太公望(即姜子牙),却在五个月后便向周公汇报了施政的情况,周公问:“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周公听完,感慨地说:“鲁国将来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令如果不简易平和,人民就不愿意接近,政今平易,贴近民众的生活,人民才能归附。”

以上便是成语“平易近民”的由来。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成长心语】

谦和,是一种人格之美,永远散发着馥郁之香。为人谦和,人必亲之;盛气凌人,大摆架子,人必远之。这就是姜子牙断言鲁国将来必将臣服于齐国的原因。其实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傲慢只会将自己孤立起来。反之,尊重别人,谦逊温和,人们自然喜欢亲近你。

【成语寓意】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面对齐地民众舒缓达观、自由开朗的社会风尚,他并未强制推行严峻措施,而是推行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体现了齐文化较浓厚的民本思想,及其民主、兼容变通的文化魅力。历史也证明,姜太公的“平易近民”促进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为齐文化的勃兴做出了贡献。

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平易近人不仅是管理者的基本素养,也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管理者如果平易近人,谦逊温和,就会激励下属的士气,赢得下属的认同、尊敬和亲近,会为自身形象增光添彩,进而提升管理者的个人魅力。相反,如果管理者盛气凌人,高高在上,下属必定疏远之,管理者由此就会被孤立起来,不仅不能了解下情,更难以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放下身段,平等待人,对人谦逊温和,也就意味着接地气,有亲和力,这样必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磁场以及健康向上的力量,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赢得和谐人生。由此可见,平易近人是一种可贵品德,也是一种大智慧,更是成功的法宝。

【延伸阅读】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吐哺”,“周公之礼”,“周公解梦”都是关于周公旦的典故轶事。

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薨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