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导弹之父是谁呢(民族的脊梁、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时间: 2024-10-11 09:36:00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直到今天,能获得此特殊荣誉的人只有钱学森一个人‬。

钱学森先生,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是时代的楷模,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成长于中国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他自幼聪明好学,从小对科学的热爱如同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1935年9月,钱学森毅然决定从上海乘船远赴美国留学,并在海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些成功,当然也离不开从小父母的育儿之道,正所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

钱学森的父母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他的父亲钱均夫在教育中既严格又科学,同时又注重品德和人格的培养,教育儿子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

他的母亲章兰娟宽厚仁慈、乐善好施,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他行善事。

在这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成长,对钱学森日后成为卓越的科学家起了巨大的作用。

举世瞩目的成就

出国在外的日子里,钱学森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在航空、数学等领域都表现突出,还先后参与了美国第一枚卫星的研制,首次发现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的问题等等‬……

而且,他在美国还拥有最高的安全通行证,可以自由进入五角大楼,并参与了美国最机密的军事项目。要知道‬,五角大楼‬可‬不是‬普通人‬能‬随便‬出入‬的‬。

在美国的留学期间,钱学森还发表了51篇论文著作,成为当时有名望的科学家,并获得学术荣誉称号,也吸引‬了‬美国媒体的注意‬。

在1947年,他被授予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同年,还和他的爱妻蒋英结婚了,真是双喜临门的一年。

艰难的回国之路

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胜利在望,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急需科技人才的支持。

在钱学森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与崇高地位,他留学报国的愿望即将实现,准备踏着上归国的征程。然而,他的这段回国之路却异常艰难。

美国政府不仅拒绝了他的回国申请,还对他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和限制。因为他们害怕钱学森回到中国后,将先进的科技知识用于国防建设,从而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美国海军部次长曾这么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到中国去。”

而后,39岁的钱学森受到移民局的非法拘留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滞留在美国长‬达5年之久。

在漫长的被软禁期间,钱学森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尽办法该如何摆脱美帝的牢笼。在绞尽脑汁,通过重重困难后,最终通过写信寄给父亲的好友陈叔达来向国家转达请求。

信中的内容详细说明了他在美国被拘留,有国难归的困境,请求中国政府给予帮助。

钱学森一家

陈叔达在收到信件后,便立马与中国政府展开积极的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最终,在经过中国政府与美国的多次交涉和谈判中。

在1955年8月3日,美国国防部发出了一份释放钱学森的备忘录,经美国国务院和司法部的最终确认,美国移民局签署了,同意钱学森回国的正式通知。

一个月后,钱学森登上了一艘名叫:“克利夫兰号”的邮轮——回家。

钱学森登船回国时

国人挺起了脊梁骨

在回国的途中,钱学森的心情异常激动,他知道自己即将回到久违的祖国,可以为自己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钱学森和毛泽东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他最先为中国的火箭导弹技术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成功的设计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DF-1型,也是亚洲的第一枚导弹;还有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的国家。

这些技术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中国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国人的脊梁骨更加坚硬,国家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不用再受他人之气。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每个中国人的背后,都有一节脊梁骨是钱学森给的”。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确实体现了钱学森在我们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的伟大贡献,推动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在那种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往直前与自强不息,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结语

“我虽然姓钱,但我并不爱钱。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