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圆寂与坐化的区别(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

时间: 2024-12-12 10:41:50

中国古代人们最讲究避讳,所以“死”这个字是无论如何不能直接说出口的,甚至都不能写在纸上,而是用各种奇奇怪怪的字或词来代替。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又是一个最讲究尊卑有序的时代,因此根据死者高低贵贱的不同,代替“死”字的说法也各不相同,仔细研究一下,其实非常有意思。

周朝时,礼法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死规定了叫法。天子之死叫做“薨”,其他贵族之死叫做“卒”,大家看《左传》时,就会发现其中各国国君的死大多称为“卒”。

但后来周朝王室式微,各诸侯国渐渐强大起来,不管原来是公爵、侯爵、子爵,大家都自称为王,处处和周天子一个待遇,甚至连死也僭越用起了“薨”。

诸侯用了“薨”,那天子咋办呢?想来想去,周朝重新制定了一套礼法,《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卿大夫死叫“卒”, 士死叫“不禄”。卿大夫、士在周朝时都是贵族,他们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士往下就是平民了,平民之下还有野人、奴隶。

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崩”就是皇帝之死的专用叫法了。“崩”其实是“驾崩”,本义是指车驾坏了。引申的意思为,整个国家就像一辆行驶的大车,而皇帝就是驾驭这样大车的人,皇帝死了就好像这辆车崩坏了,所以称之为“驾崩”,省略为“崩”。

随着时代的变迁,可以用“崩”代替死的人范围有所增大,将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也包括了进来,三国之后,正式的皇后也可以用“崩”,但追封和被废的皇后不算。比如乾隆的令妃魏佳氏,死时为皇贵妃,死后追封为孝仪皇后,但她的死只能用“薨”,而不能用“崩”。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能够用“崩”的人,除了皇帝,就是皇帝的妻子、父母、祖父母这些关系最亲近的人。

除此之外,皇帝之死,还可以用“龙驭宾天”,取的是传说中黄帝死后驾神龙升天的故事,省略地说就是“宾天”。死去的皇帝称为“大行皇帝”,“大行”可以理解为一场大的出行,意思为永远离去,不再回来。另外,“晏驾”、“升遐”、“弃群臣”……等说法意思也差不多。

比“崩”低一级的就是“薨”,原本只能用于各诸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皇后死在三国之前称为“薨”,三国后升级为“崩”,所以皇帝后宫中的贵妃顺势也升级为“薨”。此外,所有的皇子皇女,封王爵的贵族,这些人的死也可以称为“薨”。

到了隋唐时期,可以称为“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到了清朝,范围更广,皇子的福晋,贝子贝勒,这些人死后都可以称“薨”。

比“薨”再低一级的就是“卒”,周朝是仅限于卿大夫之死。但和其他两种说法一样,随着时间的迁移,适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但仍局限于贵族范围之内。

比如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称“薨”,五品以上官员称“卒”。但实际上,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很多级别不够的官员死后也称为“卒”,因为中国古代有“死者为大”的传统,所以朝廷往往也不会追究一个死人的责任。死者家属为了面子,也尽可能的提高死者的身份,互相攀比之下,慢慢的“卒”这个字就用滥了。

到了后来,凡是稍微有点身份的官员,死后都可以称为“卒”。甚至某些富商,虽然没有官职、功名在身,但凭着有钱有势,死后也称为“卒”。

需要提醒一点的是,史书中对“崩”的用法基本都很准确,但对“薨”“卒”的用法却很混乱,这一方面是作者有自己的爱憎,对所厌恶的人会降低一个等级用“卒”,对喜欢的人却会提高一个等级用“薨”。另一方面,是当权者对死者的喜爱程度不同,比如皇太极和海兰珠的儿子生下来不久就死了,按规定应该用“夭”这个字,但皇太极因为对这个儿子的喜爱坚持用了“薨”字。

所以,史书中“薨”和“卒”之间,存在一大片的灰色地带,有时候级别高一点的用了“卒”,级别低一点的反而用了“薨”,十分混乱,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大可不必深究。

但无论是“薨”还是“卒”,都只能用于贵族身上,庶民是不能用的。那么,庶民用什么呢?答案很明确,那就是“死”。

可是,庶民也是爱面子的,也是有尊严的,他们也不愿意把“死”这个字用到自己身上,所以就发明了花样十分繁多的叫法。

有的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佛的称为“圆寂”“坐化”,信道的称为“羽化”“驾鹤”,信基督的称为“见上帝了”。修仙的好像还可以称为“兵解”……

有的按照年龄,幼年便死称“夭”,未成年就死称“殇”,如果年纪大了就更好说一些,比如“百年”“作古”等等。

有的按照死因,生病死了叫“病逝”,因公而亡叫“殉职”,为了正义而死叫“牺牲”,为了国家而死叫“殉国”……

古代普通百姓没有文化,还会有很多简单粗俗的说法,比如“没了”“走了”“挺了”“蹬腿了”“见阎王了”……各地风俗不一样,叫法也各不相同,但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开“死”这个字。

到了现代,其实我们对不同的人的死,叫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逝世”这个词只能用在伟人身上,我们顶多是个“去世”。再比如“享年”这个词,如果死者穷苦了一辈子,恐怕就不能用这个词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什么叫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开“死”这个字,因为死者为大,因为人死账消,因为逝者需要安息,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有人去追究一个死者的责任。所谓不死不休的仇恨,真的到人死了的时候也就算了。

但是,也有那种很深的仇恨,即便人死了也不可原谅,那么在描述这个死者的时候,当然不会用“卒”“去世”“逝世”这一类的字眼,而是用一个能表达自己仇恨的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千方百计要避开的“死”字。

以中国人的含蓄而言,直接称一个人“死”了,其实已经是非常没有礼貌的做法了,这往往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仇恨,甚至不是死了就可以化解的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几十年前的新闻报道,那时候还经常可以见到“某某死了”之类的报道。

最后说几句,从古到今,人们千方百计的避开“死”字,可实际上是无法避开的,比如死讯、死敌、死守、死鬼……

哈哈。中国汉语丰富多彩,文化博大精深。即使对于每一种人物的死亡这样的事,也有不同的称呼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按照等级制度、年龄大小、死亡原因三种原因称呼的。

一,按等级制度

(一)在古代,皇帝处于人世顶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是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驭各种势力的权力,也是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好比江山少了支柱可能会崩塌。因此,皇帝的死,被称作崩,一般被称为驾崩。

(二)诸侯以及王、公、侯、伯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他们死亡被称为“薨”(hōng)。

(三)朝中大臣以及有地位、有名望的人物去世,被称为卒(zu)。

(四)和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死叫圆寂。这是一个佛教用语,意思是说,僧人修炼多年,死后升天了。

(五)普通人,就只能叫作了。比较文雅的说法,叫终年;有后代子孙祭祀的人叫享年。

二,按年龄大小

1,成年人死亡,被称为死,正常死亡,叫英年早逝;老年人去世,叫寿终,也叫寿终正寝。

2,古代以二十岁为成年。二十岁之前去世,叫殇,也叫夭亡、夭折。8-11岁去世,为下殇;12-15岁去世,叫中殇;16-19岁之间去世,叫上殇。

现代以十八岁为成年,十八岁之前去世,仍然叫夭折或夭亡。

三,按死亡原因

比如为国战斗、工作、因公去世的,叫捐躯、殉职、牺牲等。

四,仇人死亡

题主的问题是,仇人死了,应该叫什么呢?这个没有统一的叫法,只能按照每个人的学识修养,这个死亡的人和你仇怨的大小、深浅去体会了。

有人或许会说叫“活该”,有人也许会说,叫“痛快”,有人也许会说“祝贺”,有人也许会说“天意”,有人也许会说“报应”,有人也许会说“天理”……总之,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想有的叫法。

相声演员郭德纲先生说,仇人死了,叫“欧耶”。我这个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庸人,没有做过有建树的事,也没有做过害人的事,既没有仇人,也没有什么朋友,因此,我不知道仇人死了应该说什么。假如真有一个人是我的仇人,那他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我可能会说:

噶嚓嚓天上响了一个雷,

哗啦啦地上送走一个鬼。

这大地风调雨顺了,

再也不会有好人喝洗脚水。

几年没喝烧酒了,

今天一定要喝个如泥烂醉。

今夜无眠,

喝醉了再美美的去睡。

玉皇大帝,

谢谢你

收走了这个倒霉鬼。

阎罗王,

谢谢你派来的勾魂使者,

拘他去喝孟婆水。

今儿个咋这么舒坦呢?

皇帝死了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了就叫“大快人心”吗?结果同样是“死了”,不可能分贵贱九等吧?既然结果是同样的,那把结果的名称叫什么打紧吗?有那么重要吗?是不是要重新来一个“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在坟前愧姓秦”的大切大悟呢?!还是要放飞自我,不管不顾不想呢?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做法,人死为大!我们尽可以一笑泯恩仇地忘尽仇人生前所犯下的深重罪恶,就当他们是无知和透明的人就OK了。反过来说,就算恶人有好报,仇人滋润到长命百岁,就算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地活的好好的,我们也不要怨恨重重地诅咒他们,祈祷他们“不得好死”。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这样做久了,我们也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恶人的。

其实,我并不主张人人都要换一副菩萨心肠那样去宽容仇人,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地、静下心来去想一想,既然是上帝把他们当对手一样安排给我们(让他们和我们对着干,折磨和打压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余秋雨先生那样,优雅地把人生中的仇人的名字全记录下来?把他们集中起来当成恩人一样去对待呢?

余秋雨先生在他写过的《我的仇人名单》里,曾经这样讲过:“一点都不错,我毕生最大的恩人就是他们!”余先生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的。按照我的人生阅历所积累的知识去分析,应该有两大好处,第一,可以减轻自己怨恨的业障,第二,在佛法中讲,这也是一种最好的修行和禅悟,佛法里讲,所有的烦恼的背面都是菩提,“菩提”是人生的一种闪光而高尚的智慧,是有包容的法力的。包容的力量是爱的儿女,他们能给感悟者的人生生出许多光明和温暖的好东西。

所以我更主张把仇人的死称之为“恩人之死”,这样做更凸显人类精神的宽宏和伟大!